时间: 2025-05-12 18:19:10 | 作者: 松香树脂
“没说到重点,都是推卸责任”,对于小米的回应,小米SU7碰撞爆燃事件中一位遇难者的父亲罗先生表达了愤怒。
近日,3名女孩从湖北自驾小米SU7到安徽参加考试,在德上高速枞阳至祁门路段发生意外事故。罗先生是小米SU7碰撞爆燃事件中的驾驶者小罗的父亲,也是微博“诗雨370491153”当事人家属王女士的丈夫。对于小米的回应,他认为是“避重就轻”。
“小米没跟我们对接,(是)我们不断地跟小米公司联系、客服联系,(而且)我们只有通过客服渠道联系,客服很官方地说,这个事我们上报了,请等通知、等回复,(但)一直到现在还没有回复”,罗先生表示。
罗先生还说,“到昨天(3月31日)下午,我和现场的交警沟通,小米所谓的专项小组,也没有跟现场的交警沟通过,我不明白他们是和谁沟通的,如果说专项小组跟警方联系了,而不跟家属联系,不是更冷血吗?公司出了事,慰问一下三位家属,不是应该的吗?”
我想,罗先生对“虚伪”应该多一份理解:一些公司惯用避重就已登峰造极,“客服渠道”就是“专项小组”,“裁员”就是“毕业”,“批评”就是“负激励”,拍马屁就是“提供情绪价值”,崩溃就是“破防”。
那个从湖北仙桃走出的小镇做题家,用三十年时间构建起横跨软件、硬件、电商、金融的科技帝国,却在镁光灯下不断遭遇营销大师、技术空心化的尖锐质疑。当人们谈论雷军时,往往陷入两极分化的情绪漩涡:有人视其为颠覆传统的商业先知,有人痛斥其为浮躁时代的投机者。
在武汉大学计算机系的天台上,年轻的雷军用两年时间修完所有学分,这个细节成为日后雷军式勤奋的最佳解读。
从金山软件到小米科技,他从始至终保持着凌晨两点回复邮件的习惯,这种近乎偏执的拼搏精神,在996文化盛行的中国科技圈具有极强的符号意义。
雷军团队创造的参与感理论,将工业设计从工程师的实验室解放出来,让数百万米粉通过论坛投票决定手机弧度与配色,这种民主化设计理念曾让传统制造业者、C端消费者,觉得新奇。
在供应链重构的战场上,雷军展现出惊人的破坏力。2011年小米手机以1999元价格横空出世时,同等配置的三星手机售价超过4000元。
这种价格屠夫策略背后,是雷军对硬件成本结构的精准解构:通过电商直销砍掉渠道加价,用互联网服务补贴硬件亏损,用期货模式锁定元器件采购。这套组合拳不仅改写了智能手机定价规则,更倒逼整个产业链提升效率。
你可以不喜欢小米,但又不得不承认,小米对中国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产业链生态带来的正向推动作用,尤其是工业设计方面。
当年,雷军对外表示,中国的插座很丑,他花重金请设计师做了优化,成为继手机之后,小米集团的又一爆品,并推动整个中国消费者走向“集体审美”。
最早有关小米工业设计取得成果的事例出现在2015年,在那一年里,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获得了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并被授予了牌匾。重要的是小米公司是当时国内唯一获得这项殊荣的消费电子类企业,从某种角度上看,它也带动了后续其它消费电子类企业对工业设计的看重。
从那之后,伴随着小米公司的产品逐渐增多,小米工业设计获奖之路也越走越广。
雷军曾在某大会期间,就提出过关于全力发展中国设计产业,全方面提升中国设计水平的多项建议,而小米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刘德更是一名国际化的设计师,所以重视工业设计的基因在小米创立之初就存在着。
小米发布会从来不只是产品展示,而是精心编排的科技戏剧。这应该是继工业设计之后,又一项营销杀手锏。在小米之前,哪家中国品牌会搞如此隆重的发布会呢?没有。
当雷军操着Are you OK的塑料英语点燃全场笑点,当PPT上全球首款重新定义的字样不断闪烁,当跑分软件的数字被放大成整面墙的视觉上的冲击,这种极具感染力的营销美学正在重新定义科学技术产品的叙事方式。台下座着无数的媒体人、自媒体人,都等待这一刻,多写稿、多宣传,赚点钱。
小米社区运营团队深谙养成系用户心理,让普通消费者感觉自己参与着科技变革的伟大进程。这种营销套路真的很厉害。
数字魔术的戏法在小米财报中达到巅峰。2020年境外收入占比49.8%的宣传语背后,是印度市场70%份额由红米9A这种百元机贡献的现实;智能手机均价提升6.1%的捷报,掩盖了其旗舰机型在600美元以上市场占比不足3%的尴尬。
小米这种选择性信息披露的艺术,正在消解科技公司应有的透明度。喜欢挑那些不重要的“微创新”,放大了说。
董明珠小偷公司的尖锐指控,撕开了小米知识产权战的残酷面纱。格力与小米的五年专利诉讼拉锯战,暴露出网络公司跨界硬件制造的先天缺陷。更具隐喻意味的是,小米生态链企业云米科技推出的冰箱因抄袭德国博世设计遭全网群嘲,这种创新乏力下的微创新策略,正在透支公众对中国智造的信任。
网传:小米要造车,拜访了多路车内大神,其中就包括吉利李书福。据说,当时李书福把吉利汽车研究院的负责人喊过来一起吃饭。不久后,这位负责人及小组成员就被小米挖走,签约了雷军的顺为资本。
2023年年底,小米公开向中国车企先行者致敬,包括比亚迪、蔚来、理想、小鹏、华为等,但偏偏就没有吉利。
对此,吉利方面的高管纷纷上阵,在社交平台对小米进行轮番嘲讽和调侃。看来,吉利对小米确实有些不满。
小米、阿里等互联网巨头带领中国企业无尽的内卷,拼命加班、拼命营销,各种骚扰广告层出不穷。
雷军的成功密码,本质上是网络思维对传统制造业的降维打击。他用软件行业的迭代速度重构硬件开发周期,将网络公司的流量玩法植入产品营销,用生态链模式实现轻资产扩张。这种模式在移动网络红利期无往不利,但当行业进入深水区,技术护城河的缺失开始显现致命伤。
三年造出的车,真的能安全?汽车出事故,是要死人的。以后,汽车中控屏会不会被这些网络公司玩坏?
在华为遭遇芯片断供的至暗时刻,雷军高调宣布三年拿下全球第一的豪言,这种对比凸显出中国科技公司的路径分野。OPPO的马里亚纳芯片、vivo的微云台技术、华为的鸿蒙系统,都在证明持续研发投入的必要性,而小米2021年4.1%的研发费用率,在头部厂商中持续垫底。
雷军现象的本质,是中国科技产业从模式创新向硬核创新转型期的集体阵痛。先赚模式快钱,还是赚技术慢钱亏钱?
当人口红利消退、资本热潮退去,曾经无往不利的互联网打法会不会失效?小米造车计划的孤注一掷,更像是雷军对自身方法论的最后检验:在智能电动车这个技术密集型的终极战场,小米模式、粉丝模式、IP流量能否再次创造奇迹?没人知道。
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回望,雷军注定是个充满张力的矛盾体。他既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跃迁的重要推手,也是资本狂欢时代的机会主义者;既是打破行业垄断、扫除水货机的平民英雄,也是技术空心化、过分营销的典型代表。
我们既需要雷军式的破坏性创新打开局面,更需要任正非式的长期主义构建根基。
西老狮:品牌策略人,20年宏观财经观察者。 只关注品牌、宏观财经,不扯闲。